莲花香琥珀的技术顾问王博
What?这块琥珀里有40余个生物,竟集齐了“海陆空”!
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“现代陆地生态系统起源与早期演化研究团队”的博士生俞婷婷在王博研究员和张海春研究员指导下,与牟林博士等人合作,研究报道了这枚琥珀,它不仅为缅甸琥珀年龄提供了直接证据,而且揭示了一亿年前丰富多彩的热带海滨生态环境。
该研究于5月14日在线发表于《美国科学院院报》(PNAS)上。美国《科学》、《福布斯》、《国家地理》等杂志和各大媒体对该进展进行了专题报道。
这颗晶莹剔透的琥珀,重6克,长33mm、 宽9.5mm、高29mm,但却包裹着异常丰富的化石类群——超过40个动物个体,包括1个菊石、4个螺类、4个等足类(即常说的西瓜虫)、23个螨虫、1个蜘蛛、1个马陆和至少12个昆虫成虫标本(蟑螂、甲虫、蠓和蜂)。
这些生物分别来自海、陆、空不同的环境,却共存于一枚琥珀中,实属不易。
该枚琥珀内保存的多种生物
在这枚缅甸琥珀中,有来自海中的菊石、螺和1个等足虫。值得一提的是,这是科研人员首次在琥珀中发现菊石。
菊石标本 (A) 光学显微镜照片。(B) 显微CT缝合线重建图。(C) 显微CT侧面透视图。(D) 显微CT表面形态重建图。(E) 显微CT内部结构重建图
为了确定“菊石就是菊石,而非蜗牛”,研究团队利用高分辨率显微断层扫描技术(显微CT)对该琥珀中的菊石进行了分析,获得了包含缝合线结构的高精度三维重建图像。
研究发现,这是一个属于Puzosia亚属的菊石的幼体标本,其家族的存活于白垩纪晚阿尔必期到塞诺曼期(约105至93百万年前)。
Tips:缝合线是菊石鉴定的一个标准,也是区分菊石与蜗牛的重要标志。缝合线是菊石隔壁和壳壁连接的部位。从大的趋势来讲,越晚出现的菊石,缝合线的结构越复杂。菊石是章鱼的近亲,现今与菊石最为接近的生物是鹦鹉螺。

揭“海陆空杂烩”琥珀身世之谜
Tips:树不会无缘无故产生树脂。一般只有当它受到虫害,或被火烧过,或被雷劈过,受伤了,才会产生大量的树脂。树脂其实是树木的一种保护机制,比如树木某个地方被虫蛀了一个大坑,树木就会流很多树脂把它恢复,同时也能杀虫。

发现缅甸琥珀的现实意义
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访问博士生(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)Richard Kelly、苏格兰博物馆Andrew Ross教授、牛津大学Jim Kennedy教授、上海夏方远先生、美国印第安纳大学David Dilcher教授等参与了本项研究。南京地质古生物所潘华璋研究员在螺类鉴定方面提供了指导,殷宗军副研究员和吴素萍提供了显微CT的技术支持。
相关研究工作得到了中国科学院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、国家科技部的支持。
[转载保留出处 - 李蓉琥珀网]:https://www.130w.com/hupomila/3442.html